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慈禧《葡萄圖》簡介

慈禧《葡萄圖》作於“光緒已醜孟夏下澣”,即1889年的4月下旬,縱128釐米,橫65.5釐米,設色紙本。一樹藤蔓纏繞的老幹葡萄,綠葉輝映、紅實垂枝、碩果累累,是慈禧畫作中的一件養眼之作。畫上鈐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萬物光輝、含香體潔、鑑空衡平、海涵春育、知樂仁壽、愛物儉身、禦賞以及翰林供奉等九方印,前八方慈禧用印,後一方潘祖蔭所鈐,並有潘祖蔭題詩一首。
  
這是一件仿臨之作,仿臨的是“世祖章皇帝”的作品。世祖就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皇帝,“章”字是其死後諡的。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生前的事蹟行為和品德,評定一個稱號以褒善貶惡,這個稱號叫“諡”或者“諡號”。皇帝的諡號都用一個字,其他人的諡號多用兩個字,它們都有特定的涵意,比如“章”字,在這兒就是 “彰明文采”的意思。這位皇太極的第九子、六歲即位的清朝第一位皇帝(以清朝入關以後算)一生僅活24歲,其壽命之短,是清朝歷代皇帝中僅次於同治帝(20歲)的一位。初登基時因為年紀太小,朝廷裏的大事小事都由他的兩位叔父攝政,而晚期他卻疏於政事,崇信佛教,短短一生,有許多事情讓人撲朔迷離。他留下的畫作並不多見,慈禧臨“章皇帝”的作品就更少了。

慈禧喜歡畫松桃、牡丹、葡萄,平常所見慈禧畫作最多的就是這一類。她為什麼喜歡畫葡萄不清楚,大致與葡萄是水果中比較入畫的一種有關系,而且,她覺得葡萄容易畫,為“其最擅長者,大圈數個,隨手可成;藤蔓屈曲,如蛇如蚓,信筆由之,易於神似。”(蘇海若《皇宮五千年》)。還有,她喜歡吃葡萄,不但自己喜歡吃,還作為“禦物”賞給內侍近臣吃。光緒已醜(1889)年三月初二日她就吩咐內侍給潘祖蔭送去葡萄(見光緒十七年潘祖蔭幼弟潘祖年編撰的《潘祖蔭年譜》第110頁)。這幅畫是慈禧禦賞侍臣的作品,賞給誰姑且不論,慈禧賞人書畫看時節、看心情、也看對象,是有針對性的。比如某位大臣上了歲數了,她就會擇機賞一幅壽字或一幅福字,抑或賞一幅松桃之類的畫,得賞者往往會受寵若驚,喜形於色。潘祖蔭是慈禧身邊近侍內臣中“承受光明”(慈禧玉璽語)頗多的一位,乙丑(1889)二月二十七日他就得賞一幅慈禧《葡萄圖》。這幅《葡萄圖》上的贊詩就出自潘祖蔭之手,詩的上方鈐“愛物儉身”印,“愛物儉身”是慈禧對近侍內臣的“諄諄教誨”。在慈禧畫作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鈐印,內容不外乎鞭策勉勵之辭。而且,鈐這類印的作品往往就是慈禧禦賞侍臣的。

潘祖蔭在題詩的下方鈐的是“翰林供奉”印。“供奉”自唐代起就是一個官名,是在皇帝左右供職的人。潘祖蔭在南書房供奉四十年,鈐此印理所當然,但這方印的來歷鮮為人知。同治光緒朝,潘祖蔭的博學與翁同龢齊名,他與當時許多文士碩學、丹青高手友好,其中尤以趙之謙為近。他的許多印章都出自趙之謙之手,如白文“潘祖蔭”,朱文“鄭盦”、“龍自然室”、“說心堂”等印。此枚朱文“翰林供奉”印也是出自趙之謙之手,刻於同治十年(1871)四月二十八日,是應潘祖蔭之屬而刻,其時潘祖蔭任戶部左侍郎。印側刻有邊款:“鄭?司農奉敕書聯,命刻此印”。於是我們又知道,那一天慈禧讓潘祖蔭寫對聯,他請趙之謙刻這四個字即為此用。趙之謙是天才型的藝術全才,潘祖蔭非常喜歡他刻的印,“翰林供奉”印自那一次啟用後,後來在他的許多書法作品或題詩題畫中成了常用之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