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劇本在音樂劇中的“基石”地位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共性存在於特性之中,特性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共性。音樂劇作為一門特別的綜合戲劇藝術,從戲劇淵源和藝術發展而言,它就是戲劇的縱深演繹和另類表達從戲劇美學和演藝規律而言,它依然始終遵循著戲劇表現的本質形態和美學追求。割裂或剝離與戲劇的聯繫,對於音樂劇劇本、表演、歌舞等,都無法彰顯它們的特別,也無法繼續它們的生存與發展。



無論一百多年以來,音樂劇的坎坷歷程中,它是多麼的輝煌和驕傲;無論音樂劇理論建構汗牛充棟音樂劇大師群星閃耀,但是,音樂劇發展至今,它的主流依然是“現實主義美學”和“體驗派美學”的表現形態,依然沒有超越當初莎士比亞、莫裏哀、易蔔生為主流的戲劇理念和美學追求。因為,它們的藝術本質和美學訴求是一致的,它們的內在規律和演繹精神是一致的,它們的關懷人性和悲憫世界是一致的,儘管它們在表演形式和闡述理念上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甚或天壤之別。比如,傳統戲劇基本是以人與事件發生的情感 糾葛、矛盾 衝突的思考與解決,實現戲劇任務,達到戲劇目的。而音樂劇是在遵循上述戲劇原則的基礎上,幾乎完全放棄了“臺詞朗誦”這一傳統戲劇中核心的表現方式,以音樂為戲劇表現母體,依據戲劇主題表達要求而產生的舞臺演藝技法和審美觀念。、、理性的、自由的、全方位的整合出能有效體現作品精神的所有舞臺表現手段與形式(如:演唱、舞蹈、雜技、繪畫、裝置、影象、行為以及最新的舞美科技表現成果等等)。立體的表現出戲劇的豐滿與張力,多維的承載著戲劇的目的與意義。需強調的是,傳統戲劇是將一個簡單的劇情故事盡可能地複雜化、衝突化,盡可能的使主題變異,從而實現思辨的戲劇任務。而音樂劇是將複雜的情節故事盡可能地()簡約化、概念化。騰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將複雜的劇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戲劇的衝突都交給了以音樂為主體,以舞蹈和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為輔體的充滿和追求形式表現的藝術。加上科技的發展,音樂劇更加成為一種完全開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簡約故事、繁複各種表現形式的另類戲劇。(*)它在過去的一百年來一直在訴說和解決的——是生存還是毀滅!而幾乎回避和詢問——生存是什麼,毀滅是什麼的深度思考。它充分的使舞臺劇表演藝術從理論到實踐找到了“意象的體現”“激情的做功”和“詩意的表達”。幾乎有意回避對——什麼是生存、什麼是毀滅!進行深度的詢問與思考(*)。我們認為,音樂劇率先引導西方藝術實現了“整體戲劇(totaltheatre)”的審美表達。站在這一立場上,一部飽含音樂劇特質的、成功的劇本的產生就顯得來之不易了。




劇本(Book)一詞源自義大利語Libretto(Booklet),這也是對歌劇中劇本的稱呼。音樂劇中的劇本在確保實現戲劇目的與意義的前提下,它必須要為音樂、舞蹈、舞美、燈光等創作提供必須的時間與空間,因為音樂劇是依賴於以上藝術表現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劇本的“基石”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音樂劇劇本中所蘊含的衝突是該作品吸引觀眾的核心所在。只有搭建起完美的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戲劇線索,編織完整的故事情節,製造激烈的戲劇衝突,一部作品才能夠真正的引起觀者的共鳴,得到觀眾的喜愛。




第二,劇本是一部音樂劇最為重要的載體,劇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為依據展開。一部音樂劇作品的音樂、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劇情發展的基礎上依次展現出來的。這就對劇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沒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就不能從一開始就吸引觀眾。沒有深入淺出講述故事的方法,即使音樂再優美,舞蹈再動人,歌唱再出色,都會使音樂劇的觀演效果大為遜色。




第三,一部音樂劇的劇本是整個作品中花費心血最多的部分。從最初的構思創意到最後的定稿,劇本始終處於不斷調整和修改之中。不僅劇作家要始終根據預演甚至公演的情況與導演和作曲家對劇本不斷調整。直到劇本能妥善的承載音樂、戲劇、舞蹈等舞臺元素,共同實現最佳演出效果為止。 (第四全部刪除)




第四,音樂劇是典型的文本藝術。即便要實現的戲劇目的及意義是如何的張揚和理念。但落實到劇本上,面對眾多藝術表現形式的整體功能和時空需求,必須極端理智而具體的進行全劇的整體規劃和設計,作到有章法可依尋。
返回列表